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五病区,是独特的重症康复病区。他们通过“临床+康复”的治疗模式,抚平许多重症患儿家庭的愁绪。
他们是医院重症患儿床旁的一支“轻骑兵”,深入各个病区,帮助各专业的重症患儿及早恢复身体的各种功能。他们是先进康复技术的“解码师”,帮助重症患儿走下病床,走进校园。
术后72小时 康复 “轻骑兵”床边介入
几个月前,7岁的津津(化名)背部突然疼痛,随即出现双腿无力无法行走,只能躺在床上。这可把津津父母吓坏了,立即赶到河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就诊。
完善影像学等检查,结合津津症状,神经外科专家综合考虑为先天性脊髓血管畸形压迫脊髓导致,立即为其进行脊髓内动静脉畸形切除手术。手术很成功,但津津还存在截瘫、排尿障碍等问题。
为了让他尽快恢复肢体功能,术后第三天,康复五病区主任李文霞带领重症康复早期介入小组,来到神经外科进行康复会诊,共同为津津制定早期康复方案,康复专科护士给予上下肢被动活动、支具穿戴、呼吸功能训练,为后续康复治疗建立基础。
“早期康复介入是打破‘卧床静养’的传统思维定式,最大限度地规避患儿病程进展中的系统性风险。对于儿童,早期康复尤为重要,能够避免肌肉骨骼萎缩、肢体障碍、发育倒退及心理行为问题,同时减轻家庭照护压力。”李文霞说。早期介入还能加速组织修复,重塑功能,帮助患儿减轻心理创伤,为其回归社会奠定综合基础。
康复“解码师” 轮番上场 治疗全面开展
术后第十五天,津津转入康复中心五病区开始全面康复治疗。此时,津津双腿疼痛明显,只能在床上微微平移,无法抬腿,无法自主排尿、排便。
医师组:每日查房评估康复情况
李文霞十分关注津津情况,带领团队每日查房评估,动态调整康复方案的内容及训练强度,中医医师进行普通针刺治疗。
治疗师组:定期小组病例分析讨论
床旁运动训练 等速肌力训练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行走训练
康复治疗师定期进行小组病例分析讨论,针对孩子肌力下降、下肢瘫痪,进行了关节活动训练、力量训练、踏车训练、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功能性电刺激,针对患儿大小便功能障碍,进行了经颅磁刺激、盆底磁刺激治疗。同时,加强呼吸肌力量、胸廓活动范围等肺康复训练,促排痰,防止肺炎等并发症发生。
心理治疗师通过对津津的心理关怀,增加与外界的交流,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方法,缓解其心理障碍。
专科护理组:制定进阶性康复护理计划表
轮椅指导训练
由最初的床上体位管理、被动肢体活动→床上、床旁体位转换、轮椅训练→上下肢辅助+主动活动训练、扶站训练。同时,专科护士为津津进行神经源性膀胱管理,制定饮水计划,执行清洁间歇导尿技术。
机器人上阵:加速下肢康复
经过大家共同努力,津津每周都在进步。为了帮助津津下肢早日康复,康复科使用外骨骼机器人,让津津进行模拟真实场景行走训练,有效提高下肢肌力及心肺耐力。
从床旁康复到治疗区训练,从被动活动到自主活动,从辅助排尿到自主排尿,津津的四肢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显著提高,大小便功能好转,在康复的过程中,也没有出现呼吸道、泌尿系、关节等并发症。
重症康复实力
2021年,河南省儿童医院在省内率先成立儿童重症康复病区(康复中心五病区),科室针对慢性意识障碍、脊髓损伤、呼吸功能障碍、颅脑损伤、脑卒中等疾病构建了规范化康复管理体系,同步创新开展重复经颅磁刺激、正中神经电刺激、床旁等速肌力训练、盆底磁刺激治疗、脑机接口技术及体外膈肌治疗等前沿康复技术。
通过跨学科协作模式,与NICU、PICU、神经外科、神经内科、内分泌科、骨科等临床科室深度融合,推行早期床旁康复介入模式,实现“急救-重症-康复”全链条,整合形成覆盖全院的立体化早期重症康复网络。显著提升了重症患儿的临床疗效,同步降低继发性并发症发生率,缩短住院周期。
目前,康复中心配备了3台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行走设备,能够满足1.5—12岁、身高在90—145厘米之间的患儿群体。外骨骼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、生物力学和机器人技术,能够精确模拟人体运动模式,为瘫痪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步态训练。在临床应用中,外骨骼机器人不仅可以帮助患儿重建运动功能,还能通过重复性训练促进神经重塑,显著提高康复效果。
科室地址:郑州市金水区岗杜北街255号河南省儿童医院东三街院区住院部5楼
科室电话:0371-63611716
河南省儿童医院东三街院区周边交通便捷,地铁3号线、7号线大石桥站F2口出站向北300米即可到达,地铁5号线可换乘3号线、7号线。
来源:康复中心五病区